青山變“金庫”,黃精地里刨出“致富經”——安化縣桃坪村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見成效
(轉載自湖南林業)
近日,在安化縣渠江鎮桃坪村的集體林下黃精種植基地里,十多位村民正忙著翻土、栽種黃精苗。村民夏大姐擦了一把額頭的汗,笑著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守著山林卻掙不到錢,現在把林地流轉給村合作社,不光有分紅,還能來打工,一天能賺一百多元。”
這一變化得益于桃坪村自2020年以來推行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該村總面積10.6平方公里,現有林地11925.91畝,耕地僅649.7畝,是典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村。面對山林分散、經營效率低的難題,村集體通過流轉整合林地,發展規模化林下經濟,帶動村民共同增收。
改革賦能,“死資源”變成“活資本”
見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君平時,他正和村民一起在地里查看今年黃精苗的長勢。這位被鄉親們親切稱為“領頭雁”的書記,皮膚黝黑,手上沾著泥土,說起林改,他興致勃勃。“我們桃坪村過去林地雖然多,但分散在每家每戶,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胡君平開門見山地道出了改革的初衷,“深化林改,目的就是把一家一戶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由村集體牽頭,引入現代經營理念,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一社四部”,探索山林經營新路徑
胡君平介紹,目前全村已流轉林地620畝,其中120畝用于新造油茶,500畝用于林下種植黃精。他說:“我們成立村經濟合作社,構建‘一社四部’合作機制,把零散林地集中起來,村民以林權入股,參與分紅和務工,實現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
在產權明晰方面,桃坪村依據國土“三調”數據和林權檔案,對全村林地開展確權登記,建立集體林地矢量數據庫。針對以往遺留的15宗林地糾紛,已成功化解11宗。合作社向入股農戶發放股金證399本,明確收益分配方式,經營利潤按村民四成、集體六成的比例分配,集體收益部分再進行二次分配。
說話間,我們遇到了拿著“股金證”來咨詢收益分配問題的村民吳代沖。“我把家里的十幾畝林地入股到合作社,除了年底有分紅,平時來基地干活還有工資拿。”吳代沖揚了揚手中的紅色小本,臉上洋溢著笑容,“這個紅本本可是能直接換票子咧!”
多元發展,林下生“金”富百姓
走出黃精種植基地,胡君平又帶記者參觀了村里的林副產品營銷中心、油茶林、茶園基地和正在規劃中的森林康養步道。“光是種黃精還不夠,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林藥’‘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每一寸林下空間。”他說,“立體經營,效益倍增,不僅盤活了林地資源,也為村民開辟了穩定增收的新賽道。”
數據顯示,2024年,桃坪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20年的5000元增長到82.8萬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100萬元。
站在田埂上,胡君平目光堅定:“林改之路還很長,但我們方向明確了,步子踏穩了。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打通林權抵押貸款渠道,發展森林康養旅游,讓桃坪的綠水青山釋放出更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讓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