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Vernicia)
http://www.aiapeng.cn/
時間:2020-04-10 11:23
信息來源:
油桐栽培技術
油桐屬 (Vemicia) 植物是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常統稱為油桐 V.fordii Hemsl 。 從油桐種子榨取或提取的油稱為桐油,是世界上最優質的干性油,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漁業、建筑、交通運輸、印刷、國防等行業。
油桐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遠在唐代陳藏器所著《本草拾遺》中就有 “ 罌子桐生山中,樹似梧桐 ” 及其它關于油桐栽培和利用的歷史記載。唐宋以后,油桐在我國南方山區廣為栽培,桐油主要用于照明、涂抹農具、家具和船舶、治療濟瘡腫毒。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由于世界涂料(油漆)工業快速發展,而桐油又是最好的油漆原料,各國相繼從我國進口 桐油,成為我國大宗的出口貿易商品。出口量的增加也大大地刺激了我國的油桐生產,至 20 世紀 80 年代,全國油桐栽培面積達 180 萬 hm2 。
我國作為工業油料樹種栽培的有油桐和千年桐 V.montana Wils 。油桐又名三年桐,光桐,古代也稱罌子桐,原產中國;千年桐又名皺桐,木油樹,原產中國,現南美洲有栽培。 桐油質量以油桐最佳,千年桐次之。
1 生物學特性和環境要求
1.1 生態習性
油桐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樹種,在我國北緯 22°15' ~ 34°30' ,東經 97°50' ~ 121°30' 的廣大亞熱帶地區,包括重慶、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云南、陜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重慶、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的栽培面積和總產量最大。油桐的中心栽培區是重慶、貴州、湖南、湖北 4 省(直轄市) 毗鄰區。
油桐是陽性樹種,喜溫、喜光、喜水,但又不耐水濕,適應暖濕氣候。適宜在年均溫 15.5~17 年降水量 1026~1596mm 、相對濕度 70% ~ 80% 、年日照時數 1045h 以上的地域栽培。
油桐喜鈣,在板巖、頁巖和石灰巖發育的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在貧瘠的紅壤上也能正常生長結實。
油桐忌風,不宜種植在當風之處。
1.2 生長發育
油桐栽后第 1 年僅 1 個主干。第 2 年分枝,枝條輪生。以后每年在主干或主枝、側枝抽生 1 輪枝條。一般第三年開始結果,第五年進入盛果期, 20 年后開始衰老。但因品種不同 而存在很大差異,對年桐 6~7 年就進入衰退期,而大米桐類品種 30 年以上還結實良好。油桐屬淺根性樹種,主根不很發達,伸入土層的深度通常不超過 1 m ; 但側根非常發達,而且再生能力很強,當主根或各級側根被切斷后,就會很快產生大量次生根,滿足植株對土壤水分和養分吸收的需要。
油桐在先年完成花芽分化,花序抽生于上年生枝條頂端的混合芽,先花后葉或花葉同步。雌花常著生于花序主軸及側軸的頂端,形成單果或叢生果序。蟲媒花,開花期的晴朗天氣有利于傳粉受精。北方干凍和南方低溫陰雨會影響油桐的開花和傳粉。
物候期因地域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湖南中部的油桐一般在 3 月上旬開始盟動, 4 月 20 日前后開花, 10 月 20 日前后果實成熟, 11 月中下旬落葉。
2 主要優良品種簡介
2. 1 四川小米桐
又名細米桐,為小米桐類品種,樹高 5m 以下;分枝矮而平展,輪間距短,主枝分輪不明顯。果實通常 5~6 個叢生,多時可達 20 個以上。果實球形或扁球形。略具果尖,果小,果徑 4.0~5.5cm ,平均鮮果重約 59 g 。果皮薄,光滑,氣干果出籽率 58.5% ,氣干果出仁率 59% ,種仁含油率約 66% 。本品種栽后 3~4 年開始結果, 5~6 年進入盛果期;單產高, 盛果期株產一般 8~ 10kg ,最高可達 30~40kg ; 油質好;栽培面積廣。但大小年明顯,不耐荒蕪,適宜選擇立地條件好的地域進行集約栽培。
2.2 葡萄桐
又名湖南葡萄桐,瀘溪葡萄桐,為小米桐類品種。植株較矮小,樹高 2.5~5m ,主桿和分枝分層明顯。枝條平展或下垂,輪間距大,枝條較稀疏。一般每叢果序 6~15 個果,最多可達 60 個以上。果實球形或扁球形,略具果尖,果小,果徑 4.0~5.5cm ,平均鮮果重約 58g 。果皮薄,光滑,鮮果出籽率 41% ,氣干果出仁率 56% ,種仁含油率約 66% 。本品 種果實叢生性極強,單產高,進入盛果期早。但不耐瘠薄,抗葉斑病能力弱,宜優良立地條件下集約栽培。
2.3 浙江少花球桐
又名浙江少花吊桐,為小米桐類品種。樹體中等大小,樹高 4~6m ,主枝分層多為上 2 輪,枝條密度較大而細短。少花花序,雄花著生花軸枝頂,叢生果序,常 3~5 個為一序。中小型果,球形或扁球形,果徑 5.0cm ,單果鮮重約 65.1g 。氣干果出籽率 53.5% ,出仁率 64.2% ,種仁含油率 66.2% 。 3 年開始結果, 4~5 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持續 10 年左右, 15 年以后逐步衰老。該品種雌性較強,單產高,但不耐瘠薄,宜選擇在水肥條件好的立地上種植。是浙江等地的主要栽培品種。
2.4 四川大米桐
又名大果桐,為大米桐類品種。樹體高大,樹高 6~10m ,主干明顯,分層清楚,常 3~4 輪層輪生。果實單生或 2~5 個叢生,大型,果徑 7.lcm , 單果重 115 g 。出籽率 53% ,氣干果出仁率 63% ,種仁含油率 67% 。該品種 4~5 年始果, 6~8 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長達 20~30 年或以上;樹勢強健,適應性強,產量穩定。是重慶、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主要栽培品種。
3 造林選擇
油桐中心產區是油桐生態最適區域,氣候條件一般都能滿足油桐生長發育的要求,其林地選擇主要注意坡向、坡位、坡度和土質情況。在湖南宜選擇陽坡和半陽坡、坡度在 20° 以下、海拔高度 300~600 m 的山谷、山腹和山腰為油桐豐產造林地。山頂、山脊、亢陽和土 壤干燥的地方不宜種植油桐。 油桐適合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壤反應為中性或微酸性,有機質含量豐富,含適量的氮、磷、鉀、鈣、錳、鎂的土壤上生長,一般以板巖、頁巖發育的黃壤、紅黃壤,紫色頁巖、紫色砂頁巖發育的紫色土為宜,西部喀斯特地貌石灰巖發育的土壤也非常適合油桐的生長。低丘紅壤地區種植油桐時要注意多施有機肥,并適量施用石灰。
油桐主要適生立地因子表
編號
立地因子
適生條件
1
地貌
低山、丘陵
2
母巖母質
板巖、頁巖、石灰巖、片麻巖、紫色頁巖、紫色砂頁巖
3
土壤類型
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山地黃壤、紫色土、紅壤
4
海拔高度 (m)
300 ~ 600
5
坡度
平坡、緩坡、斜坡
6
坡向
東、南、西、東南、西南
7
坡位
中部、下部、谷地
8
腐殖質層厚度
厚、中
9
土壤厚度
厚土、中土
10
立地類型
21 、 22 、 41 、 42 、 52
11
土壤質地
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12
土壤酸堿度
5.5 ~ 7
13
極端最低溫度 ( ℃ )
-10
4 整地
4. 1 整地方式
油桐整地分為全墾整地和局部整地。全墾整地適合于坡度較小(一般小于 10° ) ,立地條件好及進行桐作混種、純林經營的地域。全墾整地分為三個步驟,即煉山、冬墾和造林前的林地整理。
在坡度較大(大于 10°) 、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域適合局部整地。局部整地有梯狀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梯狀整地是最好的水土保持整地方式,適合于坡度不是很大( 15° 以下)的地塊,先按等高線放樣,按樣線開梯。一般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把坡面一次性造成水平臺階。梯面寬度因林地坡度和栽培品種不同而異。坡度越大,梯面越窄。一般每梯種植一行油桐。
帶狀整地合適于坡度較大的地域,一般采用等高帶狀整地。沿等高線按一定寬度開墾,在開墾帶種植油桐,帶與帶之間不開墾,留作生土塊狀整地適合于石質山區坡度較大、土壤疏松的地域,在種植點周圍整地。整地深度要求達 20 ~25cm , 一般栽植穴大小要求達 1. 0 m × 1. 0 m × 0. 7 m 。基肥施于栽植穴內。
4.2 造林密度
油桐造林密度的確定因品種、立地條件、經營方式及經營水平不同而略有差異。具體而言,樹體高大的品種宜稀,矮小的品種宜密;經營水平高的宜密,經營水平低的宜密;立地條件好的宜稀,立地條件差宜密;平地宜稀,坡地可稍密;南坡、西坡宜稀,東坡、北坡可稍密;土層深厚宜稀,土層淺薄宜密;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貧瘠宜密;石灰巖區宜稀,頁巖區宜密;行距宜稀,株距宜密;桐農混種宜稀,純林經營宜密。
小米桐類品種純林經營的栽植密度為:立地經營類型為一級時,最佳密度范圍為 495~555 株 /hm2 ,即栽培株行距為 4 m × 5 m~4m × 4.5m ;立地經營類型為二級時,最佳密度范圍為 630~720 株 /hm2 ,即栽培株行距為 4 m × 4m~ 3. 5 m × 4m ; 立地經營類型為三級時,最佳密度范圍為 750~945 株 /hm2 , 即栽培株行距為 3. 5 m × 3. 8 m ~3m × 3.5m 。
5 栽植
5.1 栽植季節
無論是植樹造林還是直播造林,一般都是選擇春季油桐萌動前,而且通常都是先植樹造林后直播造林。即立春( 2 月上旬)至驚蟄( 3 月上旬)期間進行。
5.2 栽植方法
根據所用材料不同,油桐造林方法可分為直播造林和植樹造林。油桐在實生繁殖條件下,樹形和結實等性狀的遺傳穩定性比較高,所以一般采用種子點播造林或實生苗造林比較多。
5.2.1 直播造林
將優良品種的種子直接點播在林地上,出苗成林、不需移栽的造林方法。直播造林是油桐林營造的傳統方法,特點是方便省工。直播造林用種必須是來自經過鑒定的優樹種子,應從種子園或優樹上直接采集。種子氣干重 200 ~220 粒 /kg 。
播種方法:按設計的株行距定點挖穴,施足腐熟基肥。每穴播放經催芽處理的優質種子 2 粒,復土 5~7cm ,上覆一層干草。注意種子不能直接播在肥料上。
5.2.2 植樹造林
將苗圃培育的優質品種的嫁接苗和實生苗定點栽植在經過整理的林地的造林方法。實生苗:選用苗高 80~100cm , 地徑 1. 2 cm 以上苗造林;嫁接苗:選用苗高 60 cm 、地徑 1.0cm 以上,根系長度 25 cm 以上,頂芽飽滿苗造林。造林前定點挖穴,每穴施腐熟的土雜肥 10kg ,桐餅 0.5kg ,過磷酸鈣 0.5kg ,上覆表土。填坑與施基肥必須在造林前 15~20 d 完成,以免發酵燒死苗木。栽植時,于造林坑中挖一大小為 40cm × 40cm × 40cm 的穴,將油桐根部和莖部放入穴中,使根自然舒展,將細土填入穴中,填至一半時,將樹苗稍稍用力提起,然后將其它土填入穴中,一邊填一邊踩實。填完后澆 3~5kg 壓根水,再覆 3~5cm 的松土和稻草,以保持土壤的濕潤。
6 整形修剪
油桐第 2 年開始分枝,主枝為輪生,然后 1 年 1 層。油桐頂端優勢明顯,具有自然的中央主枝,通過整形修剪能夠培養成理想的 3~4 層中央主干型樹冠。若頂端優勢去除,其潛伏芽萌芽能力很強。若幼樹高達 1 m 以上還不分枝,需要剪去頂芽促進分枝。待長出 4~6 個主枝后,將最上面的一個枝扶為主干,其余作為第一輪主枝。以此方法,可以控制各輪側枝生長。當一輪分枝達 6~10 個時,可根據空間的均勻分布,疏去弱枝和密枝,以形成良好的樹冠。
幼樹的整形修剪一般在生長季節進行,而成年樹的修剪一般是在冬季或休眠期進行。主要剪去弱枝、干枯枝、病蟲枝、過密枝、交叉枝和重疊枝。
7 施肥
造林后第二年追肥以氮肥和鉀肥為主。 6 月上中旬施氮肥,每株施尿素 25 g ,或硫酸銨 50 g ,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除施用氮肥外,還需要適量鉀肥,一般用 0.1% 水溶液噴施,以促進枝條的木質化。第 3 年追肥與第 2 年的時間、次數、肥料種類都相同,施用量可增加 50% 。
成林的施肥通常在冬季結合土壤墾復時施用。具體方法是油桐樹周圍挖溝、埋入土中。 追肥需要很快吸收,一般使用化肥。 花前施肥為促進開花,以施氮肥為主,適當輔以磷肥。果實膨大期,追施方法一般為溝施,也可進行葉面噴施,特別是缺少某種元素時宜用噴施,施肥量應根據立地條件樹齡而定 。
8 中耕除草
冬墾。一般在冬季進行,深翻 20~25cm 。用耕牛犁山的墾覆辦法可大幅提高工效,墾覆效果好。橫耕有利于保土、蓄水,一般從山腳開始,自下而上犁耕。
夏鏟。松土深度一般為 10 cm 左右。鏟下的雜草埋在桐樹周圍,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改善土壤條件。
9 病蟲害防治
9.1 油桐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油桐病害共有 10 余種,最常見的病害主要有:油桐枯萎病、油桐黑斑病、油桐根腐病。
9.1.1 油桐枯萎病
它是油桐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病菌從根部侵入,通過維管束向樹干、枝條、葉梢和葉脈擴展,引起全株或部分枝干枯死,是一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發病初期很難判斷,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 ( Fuarium oxysporum ) ,是一種弱寄生真菌,可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中存活,適宜條件下從油桐須根侵入,也可從根部和根莖的傷口侵入。病菌在植株內分泌毒素,使組織變色壞死。或由于菌絲在細胞間或細胞內擴展,影響植物正常的水分運輸,導致桐樹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 ① 以千年桐作砧木嫁接繁殖是防治油桐枯萎病的根本措施; ② 適地適樹; ③ 清除病株,及時燒毀,并用石灰處理病土,防治蔓延。
9.1.2 油桐黑斑病
油桐黑斑病又稱黑疤病,角斑病。主要危害油桐的葉和果實,引起早期落葉、落果,降低油桐產量。在我國油桐產區都有發生。葉片和果實染病初期出現褐色小斑,慢慢擴展為褐色角斑或褐色硬痕。后期病斑長有病菌子實體。病原菌為油桐尾孢菌 (Cercospora alearitids) 病菌在病葉、病果內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腔,子囊腔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從氣孔侵入新葉,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侵染果實后形成病疤。黑斑病在 8 ~ 10 月最為嚴重,引起落葉落果。
防治措施: ① 結合桐林撫育管理,清除病葉、病果; ② 化學防治,染病前噴施波爾多液。
9.1.3 油桐根腐病
病株先是須根腐爛,后是側根和主根腐爛,葉失水萎焉,枯黃脫落,最后全株干枯死亡。該病多在 8 ~ 9 月發生,幼樹和成年樹都可染病,潮濕或水淹過的油桐地容易發生根腐病,造成大面積桐樹死亡。
防治措施: ① 避免積水,深翻土壤,保持土壤透氣良好; ② 清除病株,石灰消毒病土 ; ③ 藥劑防治, 70% 敵百松粉劑 700 倍液或甲醛溶液 200 倍液澆灌病株。
9.2 油桐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最為常見和嚴重的主要有:油桐尺蛾、油桐蓑蛾、大蓑蛾、麗綠剌蛾、六斑始葉螨、桑白蚧、油桐大綿蚧等。
9.2.1 油桐尺蛾
油桐尺蛾 (Buzura uppTessaiia) 屬鱗翅目,尺蛾科。是我國南方油桐、油茶、茶樹的重要害蟲,我國各產區均有發生。危害方式是幼蟲啃食油桐葉片,葉片食光后,還取食樹下雜草灌木。湖南、浙江 1 年發生 2~3 代。以蛹在樹干中越冬。翌年 4 月羽化, 5~6 月為第一 代幼蟲發生期, 7 月化蛹, 7 月下旬羽化產卵, 8 ~ 9 月中旬為第二代幼蟲發生期。 9 月中旬開始化蛹越冬。油桐尺蛾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夏季高溫干旱,土壤干燥,常使蛹大量死亡,第一代羽化率低,第二代成蟲密度也大為下降。在油桐與其它雜草、灌木塊狀混交時蟲害發生率較低。天敵對控制蟲口密度有一定的作用。
防治措施: ① 墾復滅蛹,人工拾蛹; ② 拍蛾刮卵; ③ 保護天敵; ④ 釋放赤眼蜂; ⑤ 蘇云金桿菌噴殺 2~5 齡幼蟲; ⑥ 藥物防治, 90% 敵百蟲 800 ~ 1000 倍液, 20% 速滅殺丁 4000 ~ 6000 倍液消滅 4 齡前幼蟲。
9.2.2 油桐蓑蛾
油桐蓑蛾 (Chalia larminut i ) 屬鱗翅目,蓑蛾科。分布于福建、湖南、浙江等地,以幼蟲取食油桐葉片和果實,且以護囊上部的柔絲縊束枝條,使縊束枝條處上端枝條死亡。 1 年發生 1 代,以幼蟲在囊中過冬。成蟲 4 月中下旬羽化, 5 月中下旬新幼蟲開始危害。雄幼蟲 7 齡,雌幼蟲 8 齡, 3 齡以后幼蟲危害嚴重。
防治措施: ① 摘除蓑囊; ② 噴灑蘇云金桿菌,殺螟桿菌液; ③ 噴灑多角病毒; ④ 化學防治,在幼齡期用 95% 敵百蟲 800 ~ 1000 倍液噴灑。
大蓑蛾 ( Clania variegata ) 危害方式與油桐蓑蛾相同,防治方法兩者相同。
9.2.3 麗綠剌蛾
麗綠剌蛾 (Latoiu lepida) 屬鱗翅目,刺蛾科。以幼蟲大量取食葉片。危害油桐生長結實。江西、浙江 1 年發生 2~3 代。幼蟲在繭中越冬,在繭中化蛹。 6 月下旬為第一代幼蟲盛期,危害最重。 8 月中旬為第二代幼蟲盛期,第三代幼蟲在 9 月中旬。
防治措施: ① 摘除蟲葉; ② 消滅蟲繭; ③ 燈光誘殺; ④ 釋放赤眼蜂; ⑤ 噴灑蘇云金桿菌 ; ⑥ 噴灑多角體病毒; ⑦ 保護天敵; ⑧ 化學防治。 90% 敵百蟲 1000~2000 倍液等噴灑。
9.2.4 六斑始葉螨
六斑始葉橫 (Eotetrangchus sexmaculus) 屬蜱橫目,葉橫科。俗稱油桐黃蝴蛛,是油桐 的主要害蟲。在四川 1 年發生 15~19 代。以成蟲及卵在芽鱗間越冬,少數在樹干裂縫中越冬。 4 月份油桐展葉,越冬蟲就遷移到新葉上危害,取食葉片。幼蟲活動能力弱,爬行慢。若蟲、成蟲活動能力強。成蟲和若蟲具負趨光性,多在避光的葉片背面危害。該蟲繁殖快,世代重疊。其增殖速度與食物、氣候條件關系密切。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氣溫適宜,蟲口增殖快, 6 ~ 7 月蟲口密度最大,危害最烈; 8~9 月氣溫高,桐葉老化,蟲口密度減少。
防治措施: ① 加強桐林管理,提高抗蟲力; ② 保護天敵; ③ 摘除蟲葉; ④ 化學防治, 40% 樂果乳劑 3000 倍液噴灑。
9.2.5 桑白蚧
桑白蟻 (Pseudaulaeaspis pentago ma ) 屬同翅目,盾介科。為世界性害蟲。是油桐、桑、桃的重要害蟲,還危害茶、梅、杏、李等。 長江中下游年發生 1~3 代。以受精雌蟲在枝條上越冬。雌蟲產卵 40~200 粒于介殼下,初孵幼蟲從母蟲介殼下爬出,成群固定在 2~3 年 生枝條或幼樹樹干上。以口器刺入樹皮,不再移動,分泌蠟質逐漸形成介殼,被害樹干如涂了一層白色粉末。天氣和天敵是影響桑白蚧發生的 2 個主要因素。天氣潮濕、林分蔭蔽容易發生,夏季高溫抑制其發生且有利于寄生蜂繁殖,危害較小。
防治措施: ① 合理密植,注意林內通風透光,修剪蟲枝; ② 用抹布擦去樹干上的介殼蟲; ③ 保護天敵; ④ 藥劑防治: 80% 敵敵畏乳劑 1000 倍液噴灑。
9.2.6 油桐大綿蚧
油桐大綿蟻 (Megapulvinaria madma) 屬同翅目 , 預介科 。 是油桐的毀滅性害蟲 。 1 年發生 2 代,以若蟲在枝條上越冬,翌年 4 月下旬變成成蟲。每個雌蟲可產卵 1000~2000 粒。 5 月中旬第一代若蟲孵化,初孵若蟲在嫩枝上爬行固定后,吸取汁液。多集中在 1~2 年生枝條上, 4~5 年生幼樹主干上便有寄生。被害樹輕者生長衰弱,枝梢干枯,重者全株死亡。蟲體排泄大量蜜露還容易招致煤污病。
防治措施: ① 保護天敵,主要是瓢蟲; ② 成蟲產卵和若蟲孵化后半個月,可用 50% 馬拉硫磷 1000 倍液等噴灑; ③ 人工刮去成蟲及卵囊,摘除蟲葉,冬前剪去越冬蟲枝。
10 采收、加工、利用
10.1 桐果的采收和種子貯藏
10.1. 1 桐果的采收和處理
10 月中下旬,當果實呈黃紅色、紅色或紅褐色時,采收果實。桐果采收回來以后,堆放在干燥陰涼的室內或場地,切勿曝曬和放在積水處。堆放 10~15 d ,待果皮變軟即可進行機械和人工剝殼。
10.1.2 種子貯藏
榨油用的種子:種子經曬干、風凈即可裝袋,送入庫房;庫房要求通風、干燥、防潮、防鼠;種子貯藏時間太長影響油質,最好能在翌年 2 ~ 3 月榨油。
播種的種子:種子不能在太陽下曝曬,只能攤開陰干,風凈后 貯 藏。種子不多時,一般采用袋藏。即把風干的油桐種子裝入布袋中,于干燥、避風的室內貯藏。在冬季氣溫高的南緣產區,適合沙藏。沙藏要注意水分微有濕潤即可,防止霉爛劣變。大量種子適合庫藏,庫藏適宜溫度為 4 ℃ ,適宜濕度為 30% ~40% 。
10.2 榨油
桐油提取方法有兩種,即機械榨取和浸出法制油。
10.2.1 機械榨油
機械榨油又可分為人工木榨和榨油機機榨。人工木榨為我國傳統的榨油方式,一臺舊式榨油坊需 5 人操作,日加工油桐種子約 200 kg , 出油率為 20% ~25% ,桐餅殘油率為 10%~15% 。榨油機有液壓式榨油機和螺旋式榨油機兩種。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加工桐籽 250kg ,桐籽出油率可達 25%~30% 。桐餅殘油率為 6. 8%~8.6% 。
10.2.2 浸出法制油
利用有機溶劑將桐籽中的油脂浸出,然后利用油脂與有機溶劑的沸點不同而將兩者分離,最終得到純凈桐油的制油方法。該方法出油率高、殘油率低,工業化生產程度高。
10.3 桐油的利用
10.3.1 油漆
桐油傳統用途最大的是油漆工業。桐油的干燥性能優于亞麻油,可用于研制系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涂料,如水性涂料、無溶劑涂料、輻射固化涂料、防火涂料等。新型桐油船舶涂料具有更強的抗海水腐蝕及減少海洋生物附著、長年浸泡不脫落的特性。以桐油、甘油、苯肼等原料制成的桐油醇酸樹脂涂料在我國已批量生產。 13 類合成樹脂涂料和環氧樹脂、 聚脂樹脂等都是以桐油為原料,經桐油改性后的樹脂涂料,性能得到很大改良,柔韌性、干燥性、粘附性、絕緣性及耐腐蝕性都有大幅度提高。此外還可制成桐油水性涂料、食品罐內壁涂料,也可作涂料的輔助材料。
10.3.2 油墨
桐油第二大傳統用途是做油墨,是高級油墨生產的主要原料。用桐油與馬來酸酐制成的馬來化桐油是制成水基油墨的基本原料。這種油墨具有無味、無毒、無著火危險、成本低 ( 溶劑為水)等特點,印刷中不粘結、印刷性能好、印刷速度快。環戊二烯(石油加工副產品)制成的涂料膜質脆,用桐油改性后制成的油墨具有干燥快、性能穩定、成膜強度高、光澤度好的特點。用桐油還可制成具有節能、無公害、成膜性好、光澤度高、耐摩擦、抗化學腐蝕的光敏性固化油墨及柔性薄膜用油墨、靜電復印油墨等。
10.3.3 樹脂
桐油可用于合成各類樹脂。如合成桐油不飽和樹脂,合成桐油、松香改性不飽和樹脂、合成桐油改性酚醛樹脂等等。
10.3.4 粘合劑
桐油可代替環氧樹脂,用于合成各類粘合劑。如桐油耐水粘合劑、光固化密封膠、高溫導電膠、桐油高聚粘合劑、桐油乳膠、防裂劑等。
10.3.5 阻燃劑系列產品
以桐油、磷、鹵素等化合物為原料,可制備用于塑料、橡膠及各種樹脂的阻燃劑和阻燃樹脂的反應中間體,具有優良的阻燃性。還可制備各種化工產品,如塑料、橡膠的增塑劑、表面活性劑、分散劑、乳化劑、涂料用的固化劑、觸變劑、抗靜電劑、紙張上膠劑等等。
10.4 桐餅的利用
桐餅中含有機質 77.58% ,氮 3.6% ,磷酸 1.3% ,氯化鉀 1.3% 。 100kg 桐餅相當于 20kg 硫酸胺, 10 kg 過磷酸鈣, 2 kg 氯化鉀,是水稻、蔬菜、果樹和經濟林木的優質有機肥料。油餅含有毒物質,脫毒后可用于生產飼料。
10.5 桐殼的利用
桐殼占整個果實的 2/3 ~3/4 。桐殼中含豐富的鉀,將桐殼燒成灰后,鉀以碳酸鉀形式留在灰分中,水潰溶解鉀,經過濾蒸發,得固體土堿,精制后與工業磷酸中和制成磷酸二氫鉀,作化肥使用。
桐殼中還含有豐富的糠酸( 10% 以上),通過氧化、氫化、硝化、氮化等工序可制取大量衍生物。
11 技術咨詢專家
張良波,博士、副研究員,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專業。目前在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從事油料能源植物和生物柴油科研工作,是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國家“863”課題、國家“948”項目等主要科研員。先后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申報國家專利5項,鑒定成果5項,獲得國家良種6個,省級良種5個,公開發表科技論文10余篇。參編我國第一部生物柴油系統論述專著《綠色能源-生物柴油》。
聯系電話:0731-85578766
E-mail:zhangliangbo2001@yahoo.com.cn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