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自然歷丨橘生瀟湘①北緯30度,湘西北的甜蜜“橘鄉”
編者按
北緯30度,穿越了四大文明古國,留下了人類最早的印記。在中國,北緯30度被稱作柑橘黃金帶,這條緯線穿過湖南北部,為三湘人民帶來了甜蜜和幸福。今日起,《湖湘自然歷》推出“橘生瀟湘”系列,介紹來自湖南不同地區的柑橘,以饗讀者。

2023年12月24日星期天冬至第3天
湖南西北部,壺瓶山橫亙湘鄂兩省;俯瞰東南,低海拔的丘陵綿延洞庭湖畔。石門縣正處在二者之間,受地形影響,北方冷空氣難進易出,使得該縣冬無嚴寒;南方暖濕氣流易進難出,使得石門雨水充沛。
獨特的地理條件,成就了石門這一“橘鄉”。初識石門柑橘,是筆者剛到長沙讀大學的那年。寒假過后,來自常德石門縣的室友拎著一麻袋橘子回到宿舍,邀請我們品嘗。
筆者是北方人,對橘子并無特別的愛好。可剝開橘子皮的那一瞬間,筆者頓感驚訝,這石門柑橘皮薄如紙,別看只有小小一顆,果肉卻十分飽滿。咬上一口,滿嘴爆汁,不同于在北方吃到的橘子,石門柑橘的十分味道里九分是甜,那一分的酸剛好圓滿了“橘子味”。
吃完第一顆,忍不住又拿起第二顆,一麻袋橘子不出半天便被幾個室友消耗了一半。后來才聽聞,在石門縣,一家人圍著火爐“七(方言,吃的意思)”一麻袋橘子不算稀奇。

不過,石門柑橘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可口。石門雖自古產橘,但初期僅是農業生產的點綴,不成大器。直到1962年,石門引種栽培5100株“尾張”溫州蜜柑,千年橘鄉開啟“無核”時代。緊接著,石門又引進“宮川”溫州蜜柑。從此,優質柑橘品種在石門縣扎下了根。
1968年,50噸石門蜜橘首次出口加拿大。果農驚喜地發現,出口1噸柑橘換回了7噸半小麥的效益,于是,石門縣掀起柑橘種植的熱潮。
石門橘園大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近年來,針對樹體老化、品種退化、品質下降等問題,全縣上下通過持續改品種、改土壤、改密度等措施,每年完成柑橘品改及新技術推廣面積近2萬畝。

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全縣柑橘面積達45萬畝,已成為湖南省柑橘種植規模最大的縣,生產規模躋身全國前列,以石門為核心的湘西北溫州蜜柑產區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溫州蜜柑優勢產區。石門縣27個鄉鎮(街道、場)有18個主產柑橘,205個村發展柑橘產業,近30萬人以橘為業。
【小名片】
石門柑橘,產于石門縣山區獨特的土壤氣候環境中,石門縣是全國生態示范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質果品生產先天的資源優勢,被國際果業界認定為“蜜橘絕佳產地”。果實每年9至10月間成熟,外形扁圓,大小均勻,整齊美觀,單果重150至170克。果皮色澤金黃,鮮亮光滑,薄韌易剝。果肉由10至13個囊瓣組成,汁多,無核,化渣,含糖量高,甜香爽口,富含氨基酸、芳香油、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品質優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