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http://www.aiapeng.cn/
時間:2015-12-27 11:39
信息來源:

湖南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西南面,總面積16.8萬公頃。其中核心區3.9萬公頃、緩沖區6.1萬公頃、實驗區6.8萬公頃。1997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2年2月被批準加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廣闊的湖泊星羅棋布地分散著118個生態類型多樣的湖洲和島嶼,具有“水漲為湖、水落為洲”的自然特色。過水性湖泊的典型特征使其成為了各種珍稀、瀕危物種的天然基因庫,同時也是它們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區內湖洲眾多、河汊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生態類型多樣的湖泊濕地、一望無際的水域湖洲、星羅棋布的湖汊島嶼生長著863種濕地植物,孕育著164種鳥類、114種魚類、29種爬行類和8種兩棲類。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6種,它們分別是白鶴、白頭鶴、白鸛、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等。著眼當前,立足長遠,南洞庭湖必將成為一個人、鳥、自然和諧共處的家園,湖泊濕地必將以其獨特的魅力煥發出新的光彩。
保護區的歷史
南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西南,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孕育、保存了大量的珍稀生物物種,因而被譽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濕地生物寶庫。
洞庭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曾長期占據著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的位置,素有“天下水”之稱,由于長江和湘、資、沅、澧夾帶的泥沙首先在此滯匯沉積,湖盆逐漸墊高,加之不斷圍墾,湖面逐漸被割裂為東、西、南三片明水區。到了七十年代, 湖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的位置發生了動搖,湖面已經小于長江下游的鄱陽湖,退居第二位。伴隨著淤積和圍墾,湖區農業、工業和人口逐漸繁盛,洞庭湖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使生態環境質量逐年下降,濕地生物資源逐漸減少,一些曾經繁盛的物種如白顴、白頭鶴、黑鶴、中華秋沙鴨、大鴇、胭脂魚等漸趨稀少乃至絕跡。
保護洞庭湖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已逐漸成為人們治理洞庭湖和長江的共識。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1991年3月,沅江市人民政府以沅政發[1991]2號文件批準,建立了縣級洞庭湖鳥類自然保護區,下設漉湖、東南湖、鹵馬湖、萬子湖四個保護站。1997年7月湘政辦函[1997]172號批準建立益陽市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2月,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被國際濕地組織和中國政府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至此,全球200個最重要生態區洞庭湖濕地的三個重要組成南洞庭湖、東洞庭湖及西洞庭湖都加入了《濕地公約》,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湖泊分成三個國際重要濕地來進行保護,而南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是洞庭湖腹地,連接整個洞庭湖濕地生態走廊的橋梁。南洞庭湖濕地由于自然、原生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棲息地而斌于它獨特的生態國際重要地位。所以,南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意義。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