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林:點“綠”成“金” 切實加快林下經濟發展
近年來,岳陽始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將林下經濟產業作為綠色、富民產業來打造,加快推進林下經濟實現大提升、大突破、大發展,助推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36.8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達35.91億元?,F有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7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4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從事林下經濟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及企業350余家,從事林下經濟的人數17.49萬人,帶動就業人數近6萬多人。
二、工作亮點
近年來,我市通過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林下經濟,走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道路,采取“宣傳引導、培育改造、科技服務、優惠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全市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我市富有特色的林下經濟產業布局。
一是林下種植模式多樣。在以臨湘市九豐油茶專業合作社、湘陰縣賽美生態家庭農場、岳陽縣雷公藤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平江縣西嶺山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湖南雙花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林下經濟組織的帶動下,全市林下種植面積31.54萬畝,年產值9.6億元,特別是每年廣泛種植的油茶、有機水果、白術、黃精、梔子花等中藥材,作為林農增收的主打產品和特色產業,為林農帶來了近億元的收入。如湘陰縣賽美生態家庭農場流轉荒山516畝,投資3000萬用于開發林下種果、種菜、養鵝、養雞、觀光、林產品加工等生產經營活動,打造“種養+旅游休閑+水果采摘+美食”的經營模式,實現多元化盈利,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年經營收入達400萬元。
二是林下養殖多頭并舉。以臨湘市羊樓司鎮梅池石蛙養殖場、華容縣羅婆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臨湘市農勝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汨羅六豐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為代表。依托豐富的山林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生態養殖,林下養殖羊26.55萬頭、牛11.15萬頭、土雞1500多萬羽,林下養殖面積38.78萬畝,年產值8.69億元。如臨湘市梅池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協會”的模式,利用龍窖山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培育石蛙、林藥、林果等種養模式,養殖面積達18500畝,年產成蛙10萬斤,產值1200萬元。
三是林下采集豐富多彩。以汨羅市湖南益健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臨湘市宏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華容縣潤鼎紅松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林產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積39.77萬畝,每年可采集藍莓、食用菌、竹筍等產品量達1.57萬噸,年產值6.2億元。如汨羅市湖南益健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營,在汨羅市白水鎮西長村因地制宜發展集種植、觀光采摘、農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藍莓生態產業園,園區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如華容縣潤鼎紅松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松樹林林下空間開展林下種植,林下套種紅松菌1050畝,年產鮮菌110萬斤,年產值達3000萬元。
三、工作計劃
岳陽市地處湘北大門,臨長江、濱洞庭,地形地貌獨特復雜,森林資源豐富,其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山林面積達300多萬畝,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何充分用好森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我們有以下幾點計劃:
一是突出改革賦能,以深化林改助推林下經濟發展。深入貫徹《湖南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放活林地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流轉林地經營權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鼓勵林農、大戶等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引導適度開展林權流轉,積極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經營主體,促進規?;⒓s化經營。充分挖掘發揮全市14個國有林場的林地、森林資源和地域優勢,推動國有林場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聯合經營,將國有林場打造成林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排頭兵。
二是優化產業布局,著力發展林藥+林果特色林下經濟。按照岳陽市加快建設“1+3+X”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培育壯大醫藥健康產業,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與油茶產業發展相結合,面對油茶管護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種植戶容易半途而廢的矛盾,大力推廣“油茶+中藥材、油茶+迷迭香、油茶+傳統農作物花生和大豆”等林下套種模式,讓農戶既有長期利潤,又有短期收益,突破制約油茶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逐步發展出“以短補長,多點開花”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模式。
三是注重政府引導,加大發展林下經濟的支持。充分利用好新聞媒介及新媒體,大力宣傳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及成功案例,讓廣大林農認識到發展林下經濟的廣闊“錢景”和巨大“錢力”。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林下經濟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大力扶持建設一批國家、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繼續打造平江黃精、汨羅藍莓、岳陽縣五黑雞、華容紅松菌、屈原梔子等一批特色品牌,逐步實現“一地一特色”“一縣一布局”“一鄉一品牌”發展格局。加強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術指導力度,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增強科技含量,實現林下經濟優質、高產、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