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生:深耕林長“責任田” 撬動青山“聚寶盆”——林長制改革激活生態價值轉換新動能
沅陵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森林覆蓋率76.2%、林地面積730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0.31億立方米,林地面積及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均居全省首位。縣內有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沅陵國家森林公園三張國家級“生態名片”。依托深厚的生態底蘊,沅陵縣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以林長制為抓手,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生態資源轉化體系,不斷探索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一、壓責任、強治理,筑牢林長制實施基礎
(一)筑牢生態基底,夯實綠色發展根基。一是以林長制為引領,構建全域森林資源管護新格局。沅陵縣委、縣政府對林長制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多措并舉強化林業工作各項保障。在全省取消公益林、天然林管護工作經費的情況下,根據縣域實際情況,繼續保留原有網格,由縣財政統籌資金聘請了330名公益林、天保林護林員。按照“三個不變”的模式(即工作人員不變、工作責任不變、辦公場所不變),持續推動鄉鎮林業站基層能力建設邁向新臺階。激勵護林員積極參與林業產業項目建設,并給予政策扶持,實現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與護林員增收增效。二是堅持“三綠”并舉,打造國土綠化提質增效新樣板。嚴格規范林木采伐,制定《沅陵縣林木采伐管理意見》,加強和規范全縣的林木采伐管理,實施林木采伐審批的全過程跟蹤監督,確保監管責任能落實、有成效,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構建“林長+”協作機制,在工作聯動、信息共享、產業發展、法律監督、執法力度等方面加強協作。通過屋場會、下鄉宣傳、敲門行動等多種方式開展林業生態保護、森林防滅火、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法治宣傳活動。加大重點區域監管力度,對全縣的名優野生樹種和重點野生動物遷徙地進行普查并設定保護點,完善人防與技防監管措施,有效推進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三是創新“林電共建”,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新模式。實施高壓線下通道治理結合油茶種植,有效化解電力線樹矛盾,實現防火營收。實現重點鄉鎮與林區的森林防火宣傳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完成兩年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債項目建設任務。強化應急隊伍建設,扎實開展縣、鄉、村三級演練,每個行政村全年均開展2次以上演練活動。嚴格落實森林火情核處“131”工作機制,在省林業局獎勵100元基礎上,縣林業局再追加每人每次100元的獎補,進一步賦能基層,充分激發護林員早期核處火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131”機制落地見效。
(二)聚焦產業富民,激活生態經濟潛能。沅陵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以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路徑,推動中藥材、油茶、竹產業等全鏈條發展,探索生態價值高效轉化模式。一是壯大林下經濟全鏈條,書寫興林惠民富民新答卷。打造道地藥材產業高地。全縣形成18.93萬畝中藥材種植規模,其中黃柏14.04萬畝,被中國林學會認定為“中國黃柏之鄉”。創新構建“黃柏+多元藥材”立體種植體系,通過“1+N”林藥套種模式,以黃柏為主導,套種黃精、石菖蒲等短周期藥材,形成萬畝示范基地5個,建成清浪天湖池、麻溪鋪洪山界等千畝生態藥場。培育市級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3家,規劃建設中藥材加工及集散大健康產業園,推動武陵山片區最大中藥材交易中心落地。深化三產融合示范。依托森林生態本底和中藥材資源稟賦,構建“藥旅康養”融合發展體系。開發林間藥圃觀光、中醫藥文化體驗、齊眉界森林康養度假等特色業態,打造“春賞藥花、夏采藥茶、秋收藥果、冬品藥膳”四季主題游線,形成林下經濟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新格局。二是探索集體林權改革試點,激活林業經營主體新動能。智慧油茶產業升級。建立“四統一分”產業開發機制,通過標準化整地、良種化育苗、智慧化管理,建成20萬畝高產油茶基地,打造2000畝油茶示范基地。金融賦能機制突破。創新開發“惠林貸”“油茶貸”“中藥材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累計發放產業貸款1.2億元,成功爭取國際農發基金1億元貸款支持油茶精深加工及文旅融合項目,打通生態資源資本化通道。實施竹資源全產業鏈開發戰略,充分發揮竹資源統籌管理職能,針對湖南九通竹基復合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投資項目,提出“定向培育+定點供應”保障機制,在五強溪鎮建立竹材初加工中心,實現“以需定產”的訂單林業模式。
(三)深化改革突破,釋放林業發展活力。一是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暢通林農融資難困局新渠道。沅陵縣在創新開發“惠林貸”、“中藥材貸”、“油茶貸”的基礎上,持續強化金融品牌的創新。全面摸清林業企業20家,年產值69183萬元,貸款金額達3540萬元。進一步拓寬林業企業融資渠道,有效帶動了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商行等信貸資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業企業、合作社和林農從事林業種植和生產的積極性。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依托盤活林地資源,由縣政府出資購買商業保險,縣林業局提供林業資源數據,分別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公益林保險、天然林保險、油茶保險、中藥材保險、古樹名木保險等商業保險,確保了林業產業健康發展。沅陵縣也是利用外資貸款傳統大縣,前期分別實施了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森林發展項目、世行貸款森林恢復和發展項目,目前準備實施德國復興信貸銀行貸款森林經營和碳匯開發項目,計劃貸款3億元人民幣,準備實施國際農發基金(油茶產業)項目,計劃貸款1億元人民幣。二是推進國儲林項目實施,探索林業碳匯價值轉化新路徑。制定《沅陵縣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成立縣級工作專班,統籌推進67萬畝國家儲備林體系建設。創新構建“24字”工作推進機制(即:說明白、摸清楚、算好賬、有意愿、簽合同、辦流轉、去融資、搞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不動產“一張圖”的基礎上新增國家儲備林圖層,提升工作效率,推動國家儲備林項目迅速落地。沅陵縣作為湖南省林業資源大縣、林業碳匯試點縣,全縣正在不斷加大林業產業資金投入力度,在項目建設中推進林業碳匯開發,拓展生態產品價值,推動縣域林草高質量發展,計劃依托現有資源,在全縣實施林業碳匯開發面積100萬畝以上。
二、析難點、查短板,正視林長制深層挑戰
一是生態價值轉換路徑單一,資源變現能力不足。林地面積雖大,但質量欠佳。林地普遍存在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林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林地生產力低下。傳統林產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弱,林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品牌化程度不足。
二是跨部門協作不暢,資金與政策支持碎片化。碎片化資源管理難度大,大量分散林地收儲困難,且集約化經營成本高,限制了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三是專業能力不足,基層隊伍老齡化嚴重。沅陵縣地域面積廣闊,工作人員人力不足,對森林火災以及違法行為監管壓力巨大。林業隊伍結構老齡化嚴重,林業專業技術人員稀缺,難以適應信息化管理以及產業發展需求。
三、謀創新、求突破,激活林長制長效動能
一是構建生態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進造林與低產林改造相結合提升生態效益。同時加快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將碳匯收益反哺資源保護;發展林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打造“沅陵碣灘茶”、“松溪黃酮茶”、“雷公尖白茶”等茶葉品牌和“康欣園”、“辰州油匠”、“桂洪源山茶油”等沅陵特色茶油品牌;發展林下經濟與生態旅游,打造多元業態。
二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新模式。積極推動林權流轉,用好用活林地資源,促進林地資源優化配置,激發林業發展活力。
三是多向賦能打造生態鐵軍新樣板。優化林業人才結構,加大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力度,結合定向培養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定期開展信息化管理、林業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基層隊伍技術能力。
沅陵縣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持續做好“建設好、保護好、利用好”綠水青山“三篇文章”,重點圍繞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以制度創新為引擎、科技賦能為支撐、產業融合為路徑,為全國山區縣綠色發展貢獻“沅陵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