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偉:以新模式走出油茶產業發展新路子——湘潭縣油茶營造管護工作經驗
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實施中,湘潭縣依托項目載體,創新營管模式,走出了油茶產業發展新路。
一、齊抓共促,示范帶動
近年來,湘潭縣以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為契機,成立了由縣領導掛帥牽頭的“國土綠化項目工作專班”,聘請了湖南省林業勘測設計院制定了科學的規劃和實施方案,以規模化油茶林新造和低改為抓手,從全縣17個鄉鎮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9個鄉鎮15個村18個項目建設點作為示范點,邊建邊提升,探索出一批亮點特色鮮明、操作性推廣性強的油茶林營管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項目成功實施后,湘潭縣已完成油茶營造近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2.54%。
二、模式創新,成效顯著
一是村集體經濟主導的來儀模式。射埠鎮來儀村的做法是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將3000畝連片老林集中由村上負責進行新栽改造并管護(管護期為5年)。5年掛果進入豐產期后成片承包給大戶或分散交還原承包戶管護經營,林地產生的效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按20%分紅。
二是“公司+基地+農戶”的吟江模式。射埠鎮吟江村的做法是將建設用地集中后,將項目分別交由湖南農其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湘潭縣旺洪花卉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并負責前期管護。3年前期管護期后交回原林權權利人管護經營。油茶果由公司不低于市場價格保底收購。目前“公司承包林地再轉承包種植合作社、大戶”的油茶種植營管模式在全縣已成為主流。
三是村經濟合作社與承包主體合作的華中模式。河口鎮華中村的做法是由村經濟合作社牽頭流轉村民小組的林地,通過統一實施項目、統一建設豐產基地、統一管護的方式實施。待林地進入盛果期后出租給承包經營主體營管,將租賃費用作為集體經濟收入。
四是大戶經營的茶花模式。茶恩寺鎮茶花村將屬于村集體的宜林地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組織大戶按照統一設計要求進行建設和管護,前期費用為項目資金投入,不足部分和后期管護費用由承包主體(參與建設的大戶)自籌解決,進入盛產期后收益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承包主體2:8比例分配。
五是“五統一分”模式。該模式在全縣面上應用較多,適用林地所有權屬于村民小組、經營權屬于各農戶的情況。具體做法是由合作社牽頭組織實施項目,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苗木、統一種植和分戶管理的“五統一分”模式,很好地解決了經營權分散不利于項目規模化推進的難題。
三、打造品牌,助力發展
湘潭縣已形成了以湖南農其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油茶精深加工產業群。“天子山”牌和“百里醇”牌精品茶油已成為了區域暢銷產品。根據油茶測產工作結果顯示,2024年湘潭縣油茶林計產面積239153畝,經測產推算,茶油總產量1850噸,油茶產業產值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