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濤:做活“竹”文章 重振富民產業——關于推進岳陽縣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湘北十萬畝楠竹基地”曾經是岳陽縣林業領域一張響亮的名片,擁有芭蕉扇業、叢林竹業等龍頭企業,竹扇、竹膠板、原竹等竹產品暢銷海內外,林農把竹林當田種,生長快、出產高的竹子是農民的搖錢樹,最高價值達800元/噸。據統計,1995年—2010年間,僅張谷英、月田兩個鄉鎮的竹材育林基金稅一項就累計超千萬元,楠竹產業是富民產業,是山區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然而,受產品更新迭代等市場因素影響,如今的縣域竹產業行情低迷,加工能力萎縮,創新活力嚴重不足,造成竹子爛大山,農民望竹興嘆。為搶抓國家“以竹代塑”戰略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振竹產業,縣林業局深入全縣竹資源富集區、職能部門了解現實情況,找尋竹產業在新形勢下崛起的新思路,探索破解竹產業發展瓶頸的新路徑,形成了調研報告,助力全縣竹產業發展。
一、岳陽縣竹產業現狀
岳陽縣地處湘北,幕阜山余脈,自然條件優越、生態資源豐富,是湖南省的重點林業縣之一,2023年被確定為湖南省湘北地區竹產業發展重點區。
(一)資源有優勢。截至2023年底,竹林面積達1.5萬公頃,竹類品種主要有毛竹,方竹、叢生竹等,其中毛竹是岳陽縣最主要的竹類品種,占全縣竹林面積的95%以上。東部山區鄉鎮是毛竹的主要分布區,其中張谷英鎮面積達11.4萬畝,譽有“湘北十萬畝楠竹基地”之稱,占全縣竹林總面積的50.6%;月田鎮、毛田鎮、公田鎮、大云山國有林場、步仙鎮面積10.3萬畝,占全縣竹林總面積的45.7%;其余丘陵區鄉鎮面積占全縣竹林面積的3.7%,毛竹林低產林面積占全縣竹林面積的70%。毛竹總立竹株數3375萬根,平均畝立竹株數在150株左右,大徑竹年產量250萬根;每公頃采伐竹材450株,每年可提供商品毛竹500萬根,年均產冬筍0.02萬噸、春筍0.06萬噸。
(二)加工有基礎。全縣現有竹材加工企業13家,年消耗竹子400余萬根,其中張谷英鎮6家,竹材加工涵蓋竹地板條、竹拉絲、竹碳、竹衛生筷、竹快板等9個品種;月田鎮有5家,涵蓋扇胎、竹衛生筷、竹筍加工3個品種。竹筍、竹地板條、竹簾、竹快板、竹簾、扇胎等產品加工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好,占整個加工企業的70%。2023—2024年竹產業綜合產值約9200萬元,其中原竹產值約1000萬元、竹材加工年產值8000萬元、竹筍產值200萬元,帶動200余名從業人員人均增收2500元/年(其中月田鎮月東村扇胎加工帶動60名從業人員人均增收2160元/年)。
(三)發展有保障。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將竹產業列為全省十大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來打造。岳陽縣委、縣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圍繞市委“1+3+X”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求,高度聚焦醫藥健康、現代農業及綠色食品加工“一主一特”定位,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富有特色,楠竹是本縣的優勢資源、是8大特色產業之外,又一具有發展潛力的富民產業。縣委湘暉書記在今年第三季度講評會上指出“張谷英鎮的文龍竹木工藝廠,雖然規模不大,相對來說年產值不高,但其中快板占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發展前景看好,值得大力扶持”。光文縣長在2022、202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加快竹產業發展,積極探索“以竹代塑”提出了具體要求。
二、竹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岳陽縣作為湖南省湘北地區竹產業發展重點區,資源有優勢、加工有基礎,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還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山上有竹,但下山難。毛竹下山難,是目前制約竹產業發展的主要困難之一。一是市場行情低迷。價格走低幅度大,從原先毛竹800元/噸,到現在的400元/噸,毛竹價格下降50%,而成本卻不斷走高,伐竹微利、零利甚至負利。導致以前效益好時,林農把竹林當田種,現在從“發竹財”變成“吃竹虧”,林農放棄式經營,導致大徑竹越來越少,“老病竹”“瘦小竹”數量越來越多,達不到竹材加工的要求。二是市場需求不足,傳統竹制品因生產效率低下、價格偏貴、使用壽命較短和攜帶不便等的缺點,迅速被塑料制品搶占了市場;鋼管等建材的應用,基本上取代了原竹、竹膠板竹在建筑領域的用途。二是基礎設施落后。岳陽縣竹林資源大多數為天然林,生長環境地形復雜,地勢險峻,大部分區域不通道路,加上高效采伐機械設備缺少,竹運輸軌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導致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大部分竹林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三是采伐難度較大。東部山區鄉鎮地形條件復雜,伐竹工作環境惡劣,加上缺少專業隊伍,機械化程度偏低,砍伐工具較落后等,增加了采伐難度,導致大部竹林面積處于放棄式經營的狀態。
(二)山下有加工,但效益低。岳陽縣在竹材加工上起步早,原竹扇、竹涼席、竹衛生筷等加工走在潮頭,發展興旺,但多年來也是不溫不火,帶動增收不明顯。一是加工方式單一。目前,全縣竹材加工還是以傳統粗加工為主,楠竹利用率低,較為耗材,大量的剩余原料淪為廢料處理,生產值低。如張谷英鎮五洋竹制品廠,以生產扇篾為主,每株楠竹利用率不到40%,而利潤率只有通過廢料來實現。二是經營主體單一。目前,全縣的竹材加工85%以上都是當地林農為主,作坊式生產,停留在賺點人工錢的層面,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基本上都是保本經營狀態。三是產品的品種單一。目前,全縣境內進行竹材加工的大部分品種都是過了時產品(也就是變相地銷售原竹),利潤極低且沒有市場競爭力。比如衛生筷、竹涼席、竹拉絲、扇篾等品種,真正屬于“以竹代塑”的竹制日用品、建材類產品半成品還不到20%。
(三)產業有支撐,但缺少動力。相較于本縣其他農林產業發展,竹產業發展支撐略顯不足,制約了產業發展。一是政策支持少。相比益陽市、臨湘市等地在企業加工、竹林規模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臺政策文件支持,我縣在竹產業發展上還沒有具體的發展規劃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在融資、貸款等方面扶持手段較為有限。二是項目支持少。國家、省級層面項目支持偏向了綏寧縣、桃江縣、雙牌縣等毛竹大縣,岳陽縣2023年才被納入竹產業發展重點區,項目支持少。導致竹林提質增效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部分竹產業加工企業轉行、放棄。三是保障措施少。張谷英鎮竹產業發展具有代表性,可以說是全縣竹產業的一個縮影,盡管當地黨委、政府一直想把竹產業發展起來,但在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保障上,政府主導作用沒完全發揮。
三、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和關心竹產業發展,他強調“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先后聯合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竹代塑”主要產品名錄(2023年版)》,計劃開展科技創新提升行動、產業生態培育行動、產銷對接促進行動、重點場景替代行動、特色地區引領行動、社會宣傳引導行動、國際交流合作行動等七大重點行動,明確了3大類17小類“以竹代塑”產品。2024年9月23日,“以竹代塑”專項標準體系發布,11月1日,“以竹代塑”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湖南省雙牌縣舉行。
岳陽縣要搶抓國家推動竹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和“以竹代塑”等市場東風,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培育千億級竹產業的部署,找準發展根本方向和路徑,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培育優質竹林資源。聚焦資源培育與利用增效,打造更強“生態屏障”、更優“綠色銀行”。一是分類經營。積極推進竹林分類經營,根據不同的經營目標,結合立地條件、交通狀況,分類施策,培育材用林、筍用林、筍材兩用林、觀光林,滿足企業需求。二是豐產培育。改變竹農管理粗放或失管、只取不予等傳統的經營方式,依托項目驅動、政策扶助等加大毛竹豐產林、低產林培育改造,提升竹林產出率,鼓勵竹農開展修山管理,要推進毛竹豐產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示范作用調動竹農科學經營毛竹山的積極性。三是集約經營。積極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林業大戶、家庭林場,發展“企業+基地”新型經營主體,推行“村企共營”工作機制,擴大企業基地建設規模,壯大企業的“第一車間”,提升林農竹林經營的集約化水平。鼓勵經營主體流轉竹林資源及企業與林農合作,變林農分散經營為農企聯合經營,引導竹農以竹山入股、托管、租賃、流轉等方式,提高資源培育水平,擴大毛竹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竹林種植菌類、黃精、中藥材,養殖土雞等竹下綜合種養模式,破解竹林經營“效益低”的問題。四是改善條件。統籌旅游路、產業路、資源路、防火林道規劃,開展竹山機耕道建設、維護和升級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引導和鼓勵竹農通過聯戶出資、以竹換路等融資方式,逐年逐步建設和完善竹山路網,提高竹山的可及度,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拓展竹林可利用面積,提高原材料供給能力和竹林的利用率。
(二)推進竹產業多元化發展。竹產業的根本特征就是綠色、低碳、可持續,既有“以竹代塑、以竹代鋼”的時代機遇,也有國家層面竹產業發展遠景規劃、“以竹代塑”三年行動計劃、省級層面的加快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機遇,更有省級竹產業發展重點區、全域旅游等區域機遇,發展竹產業適逢其時。一是以基礎產品托底。要發揮好本縣境內傳統的、暢銷的、對竹質量要求不高的粗加工產品優勢,積極實施“引企進村,就業到戶”等舉措,引導原有本地加工廠轉型升級,打造張谷英鎮竹地板、竹快板、竹簾、竹拉絲加工小鎮,打造月田鎮月東村扇胎加工示范村,主動對接竹產業發展先進地區(如安吉、永安)的竹制品、竹筍交易市場,發展“以竹代塑”產品半成品加工,將我縣竹產業融入大區域竹產業發展鏈條。大力發展竹筍加工,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壯大原材料供應基地,重點扶持月田鎮竹娃食品廠、公田鎮大段竹筍加工廠,強化龍頭企業培育,做強知名品牌,帶動農戶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增加林農收入。二是以精深加工引領。“以竹代塑”代的是塑料,根本上是要求竹材精深加工。要圍繞“以竹代塑”的核心,立足本縣竹資源優勢,積極與高端竹加工企業對接,逐步向精深加工路線邁入,提高竹產品附加值,開辟綠色發展新路徑。要加大宣傳推介和招商力度,力爭實現在3年之內,引進1家企業入駐園區,在張谷英鎮依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建設2-3家小規模的精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檔竹日用品、竹工藝品、竹家具以及竹文創產品等產品加工,推動竹產業創新發展。三是以林旅融合拓展。以全域旅游為契機,鼓勵竹林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旅游特色明顯的張谷英鎮進行竹旅文體康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張谷英鎮楠竹主題公園,創新竹子立體經營新模式,按照“宜材則材、宜筍則筍、宜游則游”的原則實行分類經營、定向培育,積極發展竹下種植、養殖、旅游、休閑、大健康等復合經營模式。特別是在張谷英鎮相關旅游節會,新增竹文化,推動竹旅文體康產品全面提質升級,帶動區域旅游發展。
(三)強化產業發展要素保障。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毛竹是林業領域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朝陽產業,必須推出強有力的舉措,合力把“小竹子,做成大產業”。一是高位推動強扶持。成立以縣級領導牽頭負責的全縣竹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成由林業、發改、財政、工信、自然資源、文旅、商糧、農業農村、重點鄉鎮等部門單位參與的專班,定期聯席調度,將竹產業發展納入全縣“十五五”重點規劃,科學編制全縣的《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依托現有竹資源優勢,以培育優質、高產、高效竹林為基礎,引進新型竹制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竹產業三產融合為主要方向,推廣原竹銷售和林下經濟、林旅融合等竹林綜合利用模式,全面提升竹林基地質量和竹林綜合利用效率,形成竹產業新質生產力。二是政策支持強保障。圍繞竹產業發展,整合林業、農業、文旅、公路等部門專項資金,加大對竹產業發展基地培育、加工、竹林道建設、林旅融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針對企業加工、示范基地、竹林下經濟基地建設等方面,縣財政落實專項獎補資金;發改、林業等部門要在“十五五”規劃中,加大對竹產業發展項目儲備入庫,增強竹產業發展動能。三是優化環境促發展。牢固樹立“產業為要、項目為王”的理念,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鄉鎮竹產業項目建設用地供給保障,加大對鄉鎮筍竹加工及重點筍竹加工項目用地的指標傾斜,加大林業項目支持力度,對涉竹產業發展的項目一律向竹產業重點鄉鎮傾斜,支持竹產業基地、基礎設施、企業加工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