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藍山縣基層林業工作站現代化治理的實踐與思考
基層林業工作站是林業政策落地生根的關鍵環節,是守護森林資源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服務林農的“最后一公里”。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和林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基層林業工作站面臨著管護范圍擴大、技術要求提升、服務需求多元等新挑戰。如何讓這個“末梢神經”真正活起來、強起來,有效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工作效能,成為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新課題。藍山縣立足實際,探索實施了“三維賦能”策略,在推動基層林業工作站現代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為破解難題提供了實踐參考。
一、固本強基:筑牢履職盡責的堅實基礎
打鐵還須自身硬,基層林業工作站要有效發揮作用,離不開強有力的基礎支撐。藍山縣通過理順體制、改善設施、建強隊伍“三管齊下”,著力解決長期制約基層林業工作站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是垂直管理體制的穩定性保障。在機構改革的背景下,基層林業工作站的管理體制往往面臨調整風險,導致政令不暢、資源分散。藍山縣堅持將基層林業工作站定位為縣林業局垂直管理派駐機構,這一制度設計從根本上保障了林業管理體系的統一性與權威性。垂直管理模式通過減少層級梗阻,實現了政策執行的“一竿子插到底”,同時促進了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統籌調配。截至目前,藍山縣基層林業工作站編制總數從75名增至98名,編制擴容不僅緩解了基層人手不足的困境,更通過編制穩定性增強了隊伍的職業認同感,為基層林業工作提供了持續的組織保障。二是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升級。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基層林業工作站履職能力的重要瓶頸。藍山縣搶抓國家標準化林業站建設機遇,并將全縣9個林業站納入標準化建設項目庫。標準化建設不僅能改善辦公條件,還可更通過配備專業設備提升技術服務能力,使基層林業工作站從傳統的“辦公點”轉型為集資源監測、技術指導、便民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這種基礎設施的升級,為基層林業工作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物質基礎。三是人才隊伍的可持續培育。人才短缺與專業能力不足是基層林業工作的普遍短板。藍山縣采取“引育并重”的人才策略,一方面通過人才引進、招考等方式,快速補充專業力量(近年來成功引進碩士7名、本科4名,公開招考、政策性安置等渠道補充10名),另一方面實施林業特崗生定向培養計劃,從長遠解決人才斷層問題(2023年起啟動實施林業特崗生定向培養計劃,已簽約培養20人)。同時,通過常態化業務培訓提升現有隊伍素質,形成“引進-培養-提升”的人才閉環。這種人才策略既解決了當下技術需求,又構建了可持續的人才梯隊,為基層林業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撐。
二、機制創新: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活力
好的機制是提升效能的關鍵。我們著力在責任落實、技術支撐、部門協同等關鍵環節創新機制,有效破解了責任虛化、能力不足、執行乏力等問題。一是推行網格管理,壓實管護責任。林長制全面推行后,如何把管護責任真正落到山頭地塊、落到具體人頭上,是核心任務。網格化管理就是把管護區域和責任細化分解、明確到人,變“大家管”為“專人管”,解決了責任不清、推諉扯皮的老問題。我們建立了“鄉級林長+林業站+護林員”三級聯動網格體系,將全縣林區精準劃分為318個網格,每個網格責任明確到具體護林員,形成了“全域覆蓋、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嚴密管護網絡。責任清晰了,護林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上來了,巡護率從原來的83%提高到90%以上,2024年盜伐林木案件同比下降了67%,森林資源保護效果顯著增強。二是推動技術下沉,強化服務能力。基層林業工作站普遍面臨專業要求高與技術力量弱的矛盾。我們建立了縣局技術力量與基層站點的“雙向流動”機制:一方面,近五年選派了10余名縣局的年輕技術骨干下沉到基層站掛職鍛煉,既支援了基層,也培養了干部;另一方面,統籌調配縣局專家和技術人員,常態化到各站點開展技術指導和支援(累計超過300人次)。同時,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形成了“干部下沉、技術支援、常態培訓”三位一體的技術賦能體系。這個機制既快速補齊了基層的技術短板,特別是在病蟲害防治、科學造林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縣局技術人員深入了解基層、增長才干搭建了平臺。三是站辦一體,提升執行效率。基層林業工作站作為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其與林長辦的協同程度直接影響治理效果。我們創新推行“站辦一體化”運行模式,將基層林業工作站管理深度融入林長制工作體系,實現“同部署、同落實”的協同機制。這種融合打破了部門間的“籬笆墻”,把林業站身處一線的“前沿哨”優勢和林長辦統籌協調的功能緊密結合,確保了林長制各項決策部署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貫通。實踐證明,“站辦一體”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強化了基層林業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
三、聚焦主業:彰顯治理效能的實踐成果
基層林業工作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服務林農的實效和生態保護的成效上。藍山縣基層林業工作站通過聚焦主責主業,將打下的基礎和創新的機制,實實在在轉化為看得見的工作成果。一是服務林農更加高效便捷。服務林農是林業站的根本屬性。堅持以林農需求為導向,優化服務流程。2024年,各林業站高效辦理林木采伐申請報批手續840份,成功調解林地權屬糾紛7起,協助辦理各類林地手續236宗,提供政策技術咨詢180余次。這些實實在在的服務,解決了林農生產經營中的難題,規范便捷的服務也讓林農對林業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同。林業站的角色,正從單純的“管理者”向貼心的“服務者”轉變,林政關系更加和諧。二是生態保護屏障更加牢固。生態保護是林業站的核心使命。聚焦候鳥保護、松材線蟲病防控、森林防火、打擊涉林違法行為等重點,采取精準有力的措施。特別在候鳥保護方面,實現了“三無一杜絕”的目標。這些成績充分說明,通過機制創新和責任壓實,基層林業工作站真正成為了森林資源的“守護者”和生態安全的“堅強屏障”。三是綠色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基層林業工作既要守牢生態紅線,也要服務發展大局。積極推動造林綠化、特色產業、生態廊道建設,努力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同時,通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等工作,將工作內涵從傳統的資源管護拓展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現了新時代林業工作的多元價值。
藍山縣的實踐探索表明,推進基層林業工作站現代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打好“強基礎、優機制、精主業”的組合拳,才能有效激活這個“末梢神經”。垂直管理是根本保障。穩定的管理體制是順暢運行的前提,它保障了資源統籌和政令暢通,為基層工作提供了“定心丸”。網格與融合是關鍵抓手。網格化管理壓實了“最后一米”的責任,“站辦一體”則打通了執行的“中梗阻”,兩者共同發力提升了治理的精度和效率。人才技術是核心驅動。既要“引進來”補充專業力量,更要“沉下去”培養本土骨干,形成人才技術的“雙輪驅動”,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人民滿意是價值標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看是否方便了林農、保護了生態。只有把服務林農的成效、生態保護的成果作為衡量標準,治理效能才算真正落了地。未來基層林業治理現代化的推進,還需在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務效能、探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共治等方面持續深化探索,不斷激發基層林業工作站的活力與創造力,為守護綠水青山、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