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畝!湖南林藥種植面積擴大,較“十四五”初期增長近50%
(轉載自紅網時刻)
湖南森林資源豐富,在推動林下中藥材(林藥)種植方面成效如何?在10月14日舉行的《湖南省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上,據省林業局二級巡視員薛萍介紹,截至目前,全省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00萬畝,較“十四五”初期增長近50%;年種植產值達11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300萬人。
已建成中藥材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個
湖南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全省林地面積1.89億畝,其中超3000萬畝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種植,為林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近年來,湖南省林業局先后推動出臺《湖南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林下中藥材種植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持續加強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力度,為林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藥材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個、省級示范基地100個、林業龍頭企業130家、林業特色產業園22個。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例如,新化縣在厚樸林下套種黃精,提升了單位面積收益、縮短了投資回報周期;靖州縣在杉木林下仿野生栽培茯苓等藥材,探索“林藥+科普研學+森林康養”的融合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收集保存藥用植物種質資源300多種
依托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科研力量,先后開展了39項林下中藥材相關科研項目,收集保存藥用植物種質資源300多種,成功推廣示范栽培技術萬余畝,相關領域獲得省科技進步獎等成果6項。著力打造“湘野山珍”省級公用品牌,支持“新化黃精”等區域品牌建設,通過地理標志保護、標準制定和宣傳推廣,顯著提升了全省林下中藥材的市場認可度和占有率。
“十四五”期間,湖南林下中藥材的種植面積、種植產值持續提升,林下種植的道地藥材品質優勢明顯。如:林下茯苓的多糖含量較傳統大田種植提高約5個百分點,市場價格提升20%。生態效益上,林藥種植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升0.3個百分點,林木生長量較純林提高8%,真正實現了“以短養長、以藥促林”。
五年內遴選10個林下經濟重點縣,打造產業集群
下一步,湖南省林業局將圍繞“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的目標,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擴大產業規模。計劃五年內遴選10個林下經濟重點縣,打造產業集群;支持50個國有林場和50家企業(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重點推廣“森林經營+林下藥材”的訂單模式,培育壯大林下中藥材特色產業園。
二是著力提升產業質量。加強基地水利、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使用機械裝備,強化種苗培育、種植、有害生物防治等服務。加大林藥科技攻關,制定并推廣林藥種植標準規范等技術規程。
三是精心打造“湘林藥”品牌。持續提升“湘野山珍”“湘九味”等品牌影響力,鼓勵經營主體開展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加強宣傳推廣,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